94岁的苏吴义整理好衣服,佩戴好纪念章,安静地坐在藤椅上,陷入沉思。周围有邻居一边对着老人的纪念章拍照,一边说在一起生活很多年都不知道老人是抗战老兵。
苏吴义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当年她和小姐妹在战场上当卫生员,跟着部队一起上前线,从来没害怕过,只有一个想法——全力抢救伤员。
苏吴义。 受访者供图
1939年2月10日,侵华日军出动重兵强行登陆海南岛。
“日本人让我们去干活,他们打我妈妈。当时我们都有报复日本人的想法。1942年10月,我就和几个小姐妹一起去参军了。”苏吴义说,因为年龄小就被安排当了琼崖纵队总队的卫生员,跟着部队一路打仗,有从战场上负伤的伤员就赶紧救治。因为缺医少药,很多伤员都遭了罪,“伤员好了就回到战场继续打仗,我们就跟着一路走。有时候也会为老百姓看病,我记得在掩护群众的时候,我们还在路上帮助孕妇接生。”
据《海南省志·卫生志》记载,琼崖纵队在抗战中后期为加强对伤员的救治,组成了救护队,负责前线战伤救护。仅1942年初的“大水战斗”,在激战的5天4夜里救护队队员坚守在前沿,组织群众出色地完成了100多名伤员的救护任务。
苏吴义。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摄
“我们都是背着药箱冲到前线去抢救伤员。一起去的几个小姐妹都死在了战场上。”说到这里,苏吴义念出了几个名字。苏吴义的儿子冯吉雄说,这都是和母亲一起去参军的小姐妹的名字。平复情绪后,苏吴义回忆,她的一位小姐妹就是在战场上救治伤员的时候被日本人杀害的,她也险些遇害。亲眼看到村里的小姐妹牺牲后,更加深了她对日本人的仇恨。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随着部队组织机构逐步健全,琼崖纵队各支队设置了医务所或随军医疗队。这些战地医务所,因跟随部队经常搬家,被战士们称为“流动医务所”。官方资料记载,每到一个地方,全体医护人员就割茅草、砍树木、采野藤,盖起一间间草寮。每逢刮风下雨满地是水,医护人员总是手拉手、背对背地支撑着草寮。一清早,医护人员又活跃起来,有的做清洁,有的安置医疗器械,有的架起病床。药品没有了,组织上派人化装成百姓去海口等地购买。医护人员还经常上山采草药加工,为伤病员治疗;没有火柴就钻木取火;没有棉花洗伤口,就用无毒树皮敷上。看护人员常常深夜下山,发动群众捐献旧棉被,剥开洗净晒干再消毒,捏成一个个棉球使用。
苏吴义获得的纪念章。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摄
1945年8月15日,当得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吴义和战友们一起欢呼庆祝,她说过去了这么多年,她还记得当时激动的心情。1950年8月,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苏吴义复员回到了老家务农。但即便过去很多年,她还依然有把救护包放在家里显眼位置的习惯。“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总挂着我母亲原来的那个救护包,后来几次搬家就找不到了,挺遗憾的。”冯吉雄说。
复员后的苏吴义在孩子们成年后就鼓励他们去当兵,受母亲影响,二儿子冯吉存成了一名军人,服役4年后回到地方从事无线电工作。“我去当兵主要就是受我母亲影响,她的性格很坚韧,对我们也很严厉,就希望我们能当兵为国家做贡献,我觉得这和她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冯吉存说。
苏吴义的复员证。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摄
冯吉雄说,这几年母亲总是想起一起去参军的姐妹,去年和她一起回来的姐妹去世了,她还特意让家人带她过去送姐妹最后一程。
“她在我们心里就是英雄,孩子们也都把她当榜样,希望母亲能健健康康。”冯吉雄说。
采访中,老人把长袖军装和纪念章认真整理后,抬起右臂敬了个军礼。
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