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人这一生中,将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在买房事情上,结婚生子、养老送终都需要房子来实现,可偏偏是房地产快速发展的几十年里,房价让年轻人越来越倍感压力。
面对高房价,其实也并非只能任人宰割,普通人完全可以避开这个“锋芒”,一是可以从大城市退居到小城市来,房价或许只有十分之一,幸福感却有可能是一线城市的好几倍,二是可以选择先购买小户型住房,等到日子好了,再考虑换成大户型,不过,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夫妻其中一方不同意到小城市定居,工作前途迷茫、生活品质下降等,别人都是争着往大城市定居,自己却往小城市退步,心里不是滋味,再者大城市小户型的房子需求量明显高于大户型,虽总价比较低,但是从单价方面衡量,其性价比并不高,往往比大户型的单价高出30%以上。
近日,同事小刘突发奇想:可以与玩得很好的朋友共同买一套大户型住房,这样一来单价相对较低性价比较高,可以趁这几年多挣点钱,待到结婚时再一起把这一套房子卖掉购买完整的新房,有这样的想法,源于他最近看一部电视剧,剧终男主角十分凄惨,父母在他年轻时便出车祸身亡了,因为凑不齐首付买不起房子,提婚时被丈母娘扫地出门,还被各种羞辱,交了定金的他不想金钱损失,阴差阳错的之下遇到了愿意一起买房的另外一对夫妻俩,三人按照甲、乙、丙三方按照比例出资,共同拥有房子产权,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
小刘认为,剧情源于生活,现实中其实也会有几个好朋友共同买房的经历,于是他联系了几个较高的大学同学,由于交情较好,都觉得这是不错的提议,三个都同意一起购买一套三居室,刚好一人能住一个房间,比单买一套公寓划算多了,然而这个事情被父母知道后,遭到了极力反对,最终他们共同买房的想法便被硬生生的浇灭了,小刘很是想不通:反正几个同学都没有结婚,一起买房后也算一种投资呀,等要结婚时一起再卖掉还能赚一笔呢,真不理解为什么三个父母均反对。
既然不限制多人、多单位可共同买房,为什么在现实中却很少看到人这么做呢?其实多人一起购买一套房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容易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衡:
首先是购房时出资比例没有固定标准,合伙人难以达成一致,总会有人觉得自己没占到便宜,比如房子只有一套主卧,有卫生间的主卧谁都想要,跟租房时一个道理,所以即使出资可以公平化,但是真正居住进去后永远也实现不了公平,毕竟住房不是标准的公寓性质。
其次是大户型住房以期房居多,二手房中大部分都是小户型房产,原因就在于大户型房子在市面上的流通率并不高,试想一下,一个家庭好不容易买了一套家庭住房,怎么会随随便便就卖掉呢?即使能购买到大户型住房,也不再具有价格优势了,而期房又不能入住进去,纯投资对于共同买房的年轻人而言没有多大意义。
最后变现时购买人容易意见不统一,增值或者贬值时都不容易满足所有人需求,比如房产增值后,卖或者不卖的意见难以达成一致,同理房产贬值后,也会存在难以接受降价的事实,进而还会影响到朋友之间的关系。
其实共有产权住房还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只是共同购房人变成了政府与个人,也属于保障性住房,在重庆叫公租房,近日,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区,广东出台了共有产权住房指导意见:
1.选取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茂名5个城市试点共有产权住房,上半年共筹集9.5万套,现供应3.4万套。
2.此类住房按照市场价销售,出多少钱就占多少比例的产权。
3.转让对象为其他符合申请条件的供应对象,也就是不允许被当作商品房进行随意专卖,只能转让给同类型购房人群。
4.一个家庭只能购买一套共有产权住房,人才住房纳入共有产权住房。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认为,共有产权并不意味着产权被限定。本质上是指购房者只需要承担房屋的部分房款,就能拥有共有产权房的完整使用权,它主要是拿来住的,实际上等于进一步降低了房屋的金融属性。有条件的可以在5年后买下全部产权,等于共有产权房也可以转化为个人完整产权,可以到市场上面交易。可以看出,共有产权房的出现,正是解决部分人因高房价而买不起房,由政府来主导,既有效解决了买不起房问题,又避免了炒房现象的发生,是“房住不炒”最真实的实施体现。
当然,共有产权房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在容积率、绿化率、户型等方面与商品房还存在一定差距,一分钱一分货,导致依然有人铤而走险的选择几个朋友合伙买商品房,不过合伙购买商品房的居住分配问题长期以来都无法有效解决,风险一直都存在,所以考虑到纠纷情况难以避免,共有产权房不失为一种选择,只是共有产权房若能建设得再优质一点,哪怕是稍稍接近商品房,都会受到广大刚需群体喜爱。
最后在啰嗦几句,买房还是要量力而行,别为了所谓的面子,非得硬着头皮往生活压力大的城市里挤,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居住条件才是最好的,攀比心理还是少点为好,毕竟生活是自己在过,不是过给别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