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谢你们了!看到孩子恢复得这么好,我们心里的石头总算落地了。”8月26日,在重庆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患者家属眼角的泪光映着满心的感激。
10多年前,牛牛妈妈怀里抱着七个月大的孩子来院治疗。当“法洛氏四联症”这个陌生的医学名词从医生口中说出,这个年轻的母亲瞬间瘫坐在诊室门口。这是一种复杂且严重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若不及时干预,随时可能夺走宝宝稚嫩的生命。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当时,作为科室副主任的王学锋教授带领团队迅速启动紧急救治预案,成功实施了“肺动脉重建术”一期手术。
时光荏苒,牛牛在父母的呵护下长成了12岁的少年,但心脏隐患始终如影随形。在一次定期随访中,医生通过检查发现其心脏供氧不足的问题加重。“必须尽快进行二期根治手术,否则心功能会持续恶化。”完整的诊疗档案让医生们迅速掌握了他十二年来的心脏变化,心血管外科副主任王咏教授团队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二期根治手术方案,帮助牛牛又一次闯过了生命难关,开启了健康成长的新篇章。
这种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的持续关注与动态调整,正是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早期干预阶段的生动体现。术后,王咏教授专门联系了王学锋教授,已经退休的王学锋教授心里也一直牵挂着这位还有一半手术未完成的小患者:“真好,这孩子终于能像正常孩子一样长大了。”这份跨越了十余载的重逢,让彼此都心生感慨。
王学锋教授说起另一位患者的救治历程,也令人动容。2010年夏日,5岁的小江因发烧不退查出全心增大、二尖瓣重度反流,心脏如同漏气的风箱随时可能停摆,亟需手术治疗。当时他亲自主刀为其实施了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术(23号瓣膜),小小的“金属心”在小江的胸腔里开始了15年的“值守”。
如今的小江已是医学相关专业的大二学生。近些年,随着身体发育,当年适配的瓣膜逐渐“力不从心”,心悸气促的症状频繁出现。在一次定期复查超声中显示,小江的人工瓣膜流速增快、瓣下血管翳形成,二次手术刻不容缓。
心血管外科专家们结合小江的生长发育特点、既往手术史以及当前的病情,最终制定了最佳的二次手术方案——实施二尖瓣置换术(29号瓣膜),再次为小江扫除了生命障碍。并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让治疗始终与患者的成长同步,确保心脏能跟上生命的步伐。
术后,小江在病床上给医护人员讲起自己的学医初衷:“当年在这里延续了第二次生命,现在我想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心脏疾病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的救治是一场持久战,患者在不同生命阶段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心血管外科王咏副主任表示,“我们建立的先天性心脏病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场从生命之初到成长全程的持续守护。它并非简单的单次手术或阶段性治疗,而是涵盖了从婴幼儿时期的早期诊断、精准干预,到青少年阶段的生长适配调整,再到成年后的健康监测与维护的完整体系,为更多心脏疾病患者筑起生命的‘防护墙’。”
先天性心脏病全生命周期管理,让先天性心脏病不再是生命中的“绊脚石”,而是在全程守护下,让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如今牛牛蹦跳着扑进妈妈怀里,小江计划着康复后回到课堂继续追梦,他们的故事像两束光,照亮了更多先心病家庭的希望之路。(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国 通讯员 李荣荣)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