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通讯员朱彦华、姜玉娟9月26日报道:今天,一份来自上海市12320卫生热线的转送单,让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张亮主任团队救治一位重症患者的经历进入公众视野。
8月6日清晨,45岁的李先生突发胸闷、胸痛、呼吸困难,被120送至该院急诊。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伴有肺部感染,生命垂危。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张亮主任团队迅速行动,冠脉造影显示其心脏前降支急性闭塞。团队立即植入支架,开通血管,恢复了心肌供血。
然而,术后第四天,凶险的“心室电风暴”袭来。李先生反复出现致命性室速、室颤,血压血氧骤降,意识丧失,数次濒临死亡。张亮主任闻讯火速从家中赶回医院主持抢救。
意识短暂清醒时,李先生微弱求救:“救救我!”张亮主任坚定回应:“你负责休息,我负责救你!”这十个字成为生死线上的庄严承诺。
“电风暴”异常顽固,并发致死率极高的R-on-T室早诱发的尖端扭转性室速。张亮手握除颤仪手柄,团队紧盯监护仪,昼夜不停地守在床边,患者每一次室颤室速,团队就进行一次电除颤/复律。在持续数日的拉锯战中,累计电击超过300次,患者皮肤出现电击烫伤。目睹医务人员永不放弃的坚守,近乎崩溃的家属也重燃希望。
为稳定病情,8月11日,李先生被转入ICU,接受深度镇静和呼吸机辅助治疗。
在“电风暴”持续第八天,救治近乎绝望时,张亮主任铭记承诺,果断决策:在ICU床旁无大型设备引导的条件下,冒险植入临时起搏器。取得家属支持后,她凭借精湛技术成功完成植入。这台“体内起搏器”有效超速抑制了异常电活动,心跳恢复秩序。
随后,严重的肺部感染和高热成为新挑战。心内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内科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精准抗感染治疗。历经艰险,“电风暴”终被平息,感染得到控制。8月21日,李先生成功脱离呼吸机,恢复意识,露出笑容。
为提供长效保护,张亮主任在结束繁忙门诊后,不顾疲惫,为李先生成功植入永久性双腔起搏器ICD。手术不到一小时,术中发现此前“盲飘”植入的临时起搏器位置极其精准。
重获新生的李先生满怀感激。得知张主任曾彻夜守护抢救,他决心以特殊方式致谢。9月10日教师节,在承载医院精神的吴孟超院士铜像旁,李先生及家人将写有“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传四方”的锦旗,郑重献给张亮主任团队。李先生动情表示:“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让我看到了吴老精神的延续!”
这场历时30余天的生命奇迹,是对医护人员精湛医术、坚定责任感和永不放弃精神的最佳印证。据文献检索,国内此前公开报道成功抢救的心梗患者最高电除颤记录为109次,而该院超过300次的成功救治,展现了现代医学应对极端情况的专业能力与崇高职业精神。在吴孟超院士精神的感召下,新一代医者用行动践行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