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卫生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现场会。 南方+ 厉思璇 拍摄
9月29日,广州市卫生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召开,旨在加强各级医学救援队的学习与交流,推进应急救援队伍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广州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会上,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技术指导中心正式成立,将推动广州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向规范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机器狗”可用于急救。 南方+ 厉思璇 拍摄
构建全流程闭环救治模式
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技术指导中心由广州市卫生健康委依托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市应急医院)组建,将承担全市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指导任务,包括构建统一的紧急医学救援制度框架、系统性指导各级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队伍建设和主导开展实战化演练等。
在活动现场,医院展示了急救设备。 南方+ 厉思璇 拍摄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副院长李爱国介绍,医院在急救方面具有良好基础,是国内中心城市中首个市级应急医院,也是首批国家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医院,并在2023年建成全省最早的“一站式救援平台”,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EICU、急诊病区、急诊CT室、急诊手术室于一体。
“医院还在构建全流程的闭环救治模式,即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无缝衔接,还延伸到院后慢病管理和康复随访。”李爱国说。
急救人员的物资包。 南方+ 厉思璇 拍摄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卫生应急处处长陈孝佳表示,希望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加强对各级队伍建设的指导,加快制定市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标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模板”。
打造“全域可达”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活动现场,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展示了“全域可视+数智急救”现代化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急救帐篷是一所“小型医院”。 南方+ 厉思璇 拍摄
在医院应急楼,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实时呈现灾情态势。通过高度集成的数据信息平台,指挥员能够即时获取现场信息,从而摆脱传统模式下的模糊判断,转向基于数据的精准洞察,大幅提升调度科学性和救援效率。
结合广州台风、洪涝频发的灾害特点,医院配备了全省领先的5G涉水救护车,确保在道路积水情况下也能及时抵达现场救治患者。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救仓库。 南方+ 厉思璇 拍摄
另外,医院还配备了直升机停机坪、无人机起降点,构建“低空+高空”的立体救援网络。应急人员则配备标准化防护着装和便携式医疗背囊,确保在各种环境下都具备持续作战的能力。
急救无人机。 南方+ 厉思璇 拍摄
“在道路不通或人力难以到达的区域,救援无人机搭载救援物资能第一时间送达。”广州市紧急救援医学队队员郑莉斯介绍,救援无人机可满载30公斤物资,在零下20摄氏度至高海拔环境中飞行,最高可达2.6万米,能够抵抗6级大风。此外,小型监察机还能实时勘察灾区环境与地形,并将数据回传至指挥中心,帮助科学决策,合理分配救援力量与物资。
广州市应急医院应急指挥中心。 南方+ 厉思璇 拍摄
李爱国表示,通过全域可视系统和水陆空立体化装备,医院实现了真正的“全域可达”。不论灾害发生在城市、山地还是水域,救援力量都能快速突入,有效展开高效救治。未来,医院将依托广州市紧急医学救援技术指导中心,充分发挥建设指导作用,将紧急医学救援的“广州经验”辐射至粤港澳大湾区。
南方+记者 厉思璇
通讯员 胡颖仪 孙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