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路透社17日报道,美国政府当天宣布将也门胡塞武装重新列入恐怖组织名单。此前已有多家媒体报道美国将于17日正式宣布这一决定。有匿名美国官员表示,胡塞武装近期在红海对船只的袭击行为“符合恐怖组织的标准定义”。重新将胡塞武装列入恐怖组织名单后,预计美国政府将对该组织实施一系列制裁。
2021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卸任前将胡塞武装列入恐怖组织名单,拜登政府上台后于当年2月即撤销了特朗普政府的这一决定,因为拜登政府当时认为,认定胡塞武装为恐怖组织将不利于为也门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美国政府表示,这一认定将在30天后开始正式生效,从而尽可能减少对也门民众的不利影响。
随后,胡塞武装发言人回应称,美国对胡塞武装的定性不会影响我们的立场,对前往以色列的船只的袭击将继续进行。当地时间17日夜间,也门胡塞武装发表声明称,通过反舰弹道导弹击中了美国一艘货轮。声明中称,导弹“直接精确命中目标”。
红海局势升级影响全球供应链
红海水域作为重要的国际货物和能源贸易通道,红海局势持续紧张导致越来越多油轮船东不得不绕开红海,这对全球海运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红海北端有埃及苏伊士运河,通往地中海,南端有狭窄的曼德海峡,通往亚丁湾。苏伊士运河是从亚洲和中东向欧洲运送燃料、食品和消费品的关键通道。弗雷托斯货运公司的数据显示,全球约30%的集装箱和每天超过100万桶原油经由苏伊士运河运输。
自去年11月以来,胡塞武装对航经红海的商船发动了20多次袭击。去年12月以来,袭击趋于频繁,航运企业不得不变更航线,避开红海。这导致远洋运输费用急剧上涨,并造成长达数周的延误。今年1月1日至11日,苏伊士运河船舶交通量比去年同期下降30%;自去年11月下旬以来,全球12米左右的长集装箱的平均运输成本几乎翻了一番。
此外,欧美和亚洲、中东之间的大量贸易运输经由红海水域,其阻滞或将冲击全球供应链,再度推高通胀,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据日媒报道,在连接欧美与亚洲的航线上,约有47%的玩具、40%的家电产品和服装的运输或将受到运费上涨和延期抵达的影响,部分工业原材料甚至难以交货。特斯拉公司此前宣布,将于1月29日至2月11日暂停德国格林海德工厂的生产,成为首个因红海紧张局势而宣布暂停生产的汽车制造商。
分析指出,对消费者而言,航运成本增加意味着更高的商品价格。红海局势如进一步恶化,将导致集装箱运输成本继续上升,全球贸易进一步下滑。而红海局势将推高物价,世界银行也已发出全球供应链将再次陷入危险的警告。
WTO总干事:今年全球贸易不太乐观
当地时间周三(1月17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维拉表示,由于红海局势紧张,她对2024年的全球贸易不太乐观。
奥孔乔-伊维拉出席了本周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政治和经济精英聚集在达沃斯讨论世界面临的挑战。
她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疲软,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恶化,红海、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航运受阻,世贸组织官员变得不那么乐观了。
在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前,世贸组织曾预测2023年全球贸易将增长0.8%,今年则将增长3.3%。
然而,奥孔乔-伊维拉警告称,世贸组织未来公布的对2024年贸易增长的预期将会下调。
沙特阿美CEO:石油供需将趋于紧张
能源巨头沙特阿美CEO艾敏·纳赛尔(Amin Nasser)表示,由于红海航线的中断,油轮数量可能会面临短缺,全球石油市场将趋于紧绷。
自去年11月以来,胡塞武装对航经红海的商船发动了20多次袭击,导致越来越多油轮船东不得不绕开红海,同时推高了航运成本和国际原油价格。有分析师表示,如果冲突蔓延,市场将看到来自波斯湾的石油流量受到威胁。
纳赛尔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年会,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短期之内,油轮可能还能应付。但如果(红海航线中断)是长期的话,就可能是一个问题,那时将需要更多的油轮,因为他们不得不走更长的路线。”
据了解,全球约12%的贸易运输和30%的集装箱运输从红海通过。如果绕行好望角而不走苏伊士运河,从荷兰鹿特丹驶往新加坡的货轮航程会增加40%(约3800海里)。
胡塞武装原本是活跃于也门北部带有部落民兵色彩的地方武装,长期盘踞在北部萨达省,该组织长期以来反对美国和以色列,与也门政府关系紧张。2004年开始,胡塞武装与也门政府之间频繁发生军事冲突。
2014年9月,胡塞武装夺取首都萨那,后又占领也门南部地区,迫使时任总统哈迪前往沙特阿拉伯避难。2015年3月,沙特等国针对胡塞武装发起代号为“果断风暴”的军事行动。多国联军占有军事优势,但战事持续数年,收效不大。
自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胡塞武装频频在红海水域袭击关联以色列的船只,以示对巴勒斯坦的支持。
来源:央视新闻、财联社、公开信息
本期编辑:李云鹏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华夏时报视频号
推荐阅读
2023年GDP:↑5.2%!
A股加速探底!
俄罗斯汽车市场销量前十中国品牌占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