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重庆市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重庆市检察机关开展“全民反诈”专项行动白皮书(2021—2023)》。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陆军出席发布会,介绍了近三年重庆检察机关开展“全民反诈”专项行动相关情况,市检察院检察四部主任王峰发布了相关典型案例。
发布会现场(重庆市检察院供图)
据了解,2021年重庆市全民反诈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重庆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其关联犯罪案件18771人,提起公诉15018人。其中,受理审查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4968人,提起公诉3666人。
起诉电诈案数量呈上升趋势
三年来,重庆市起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1091人、1182人、1393人。白皮书分析,电信诈骗犯罪主要呈现这几个特点:
从犯罪对象看,老年人、未成年人正在成为欺诈的重要对象。犯罪分子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等为名,骗取老年人的“养老钱”“看病钱”;利用未成年人社会阅历浅,对新型网络诈骗识别力较弱等特点,发送“加明星粉丝微信群”“免费提供游戏装备”等信息,诱骗未成年人扫码充值、刷单转账等,骗取未成年人钱财。
从犯罪手段看,犯罪分子借助不断更新的电子通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应用迭代更新犯罪手段,通过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精准挑选犯罪目标实施定制化诈骗犯罪,犯罪对象从以前的“遍地撒网”向“重点捕鱼”演变。其中,网络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虚假婚恋交友和冒充特殊身份是5种高发的诈骗类型。虚假网络贷款、虚假征信、色情诈骗和网络主播类诈骗是2023年增加较多的诈骗类型。
境外电诈犯罪团伙作案现象突出
白皮书介绍,从犯罪分工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工日益精细,形成了以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为中心,上游负责收集个人信息、提供技术工具、广告推广以及引流导客,下游负责利用支付通道“洗白”犯罪资金的黑灰色产业链。犯罪分子将电信网络诈骗拆分为多个环节,在不同地区实施,呈现出诈骗窝点地、被害人所在地、技术开发地、推广引流地、资金转移地等环节分布在不同区域,形成“人内网外”“人外网内”“人网皆外”等诈骗模式。其中,境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对境内居民实施犯罪最为突出。
从犯罪后果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往往被害人众多,犯罪数额大,不仅造成被害人直接经济损失,还对被害人的社交关系、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全民反诈” 加大诈骗惩治力度
高站位部署推动。重庆市检察院成立惩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研究指导组,组建跨院际、跨层级的网络犯罪案件刑事检察专业团队,与重庆邮电大学共建网络空间安全法治研究基地,与市高法院、市公安局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联合下发《办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案件法律适用问题会议纪要》,共同举办同堂培训,推动专项工作走深走实。
全链条惩治犯罪。坚持从严惩处、全面惩处、准确惩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方针,全力打团伙、斩链条、断通道、挖“金主”、打“蛇头”,依法该捕则捕、当诉则诉,从严提出量刑建议,始终保持高压严惩态势。用足用好现有法律规定,强化上下游犯罪追捕追诉,全市检察机关共追诉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漏犯150人,追捕280人。
全流程追赃挽损。坚持把追赃挽损贯穿到案件办理全过程各环节,会同公安机关、人民法院等相关部门依法彻查、查扣、追缴涉案资金,准确认定涉案财产性质属性,做好涉案财物处置,确保“应追尽追”持续加大财产刑运用力度,积极提出判处罚金刑量刑建议,有力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经济根基。充分运用宽严相济、认罪认罚从宽等政策制度,督促犯罪嫌疑人主动退赃退赔,全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接下来,重庆检察机关将坚定不移把打击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持续巩固深化专项行动成果,常态化开展好全民反诈工作,坚决打赢全面反诈人民战争,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平安重庆贡献检察力量。一是进一步加大依法惩治力度,全力做好跨境特别是涉缅北电诈违法犯罪打击治理工作;二是进一步强化追赃挽损,最大限度挽回人民群众财产损失;三是进一步推动诉源治理,全力挤压涉诈违法犯罪活动生存空间;四是进一步突出预防为先,促进提升全社会识诈防诈反诈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