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春节将近,有的长辈却多了一些烦恼。有网民近期反映当地“过年给孩子拿红包攀比严重,涨到最低200元,给农村老年人增加很大的经济压力和烦恼”。压岁钱可能还没发挥给孩子“压岁”的作用,就先要“压”垮老年人了。农村畸形的攀比现象,造成压岁钱和老年人的收入不均衡,给老年人增加很大经济压力和烦恼,也直接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中国之声)
压岁钱行情水涨船高,其疯涨速度,简直让人瞠目结舌。有老年人在接受采访时现身说法,“给孩子的红包,因为互相攀比心理,由之前10元、20元,涨到最低200元,甚至500元、600元。”事实上,在一些地方,过年红包动辄数千的,也不在少数。压岁钱红包的上涨速度,大大超过收入增长水平、居民消费水平,这衍生了一系列问题。
关于压岁钱狂飙现象,很多人归因于“攀比心理作祟”。这里所谓攀比,其实大有深意。置于现实语境下,这种攀比往往表现为是“爷爷和外公”的较劲,是“奶奶和外婆”的比拼。对于孙辈的宠溺,都在红包里。老人们唯恐在金额上败下阵来、失了好感,于是乎,也就被卷着、被架着,不断地加码加量。一种幼稚的胜负欲、一种世故的情感观,通过越变越大的红包,将一些老人们压得喘不过气来。非但是农村老人,甚至不少城市老人都不堪其重。
在某种意义上说,超大的压岁钱红包,已经有代际转移支付,甚至是代际盘剥的性质。收钱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一知半解,这钱收得也是懵懵懂懂。但耐人寻味的是,作为至关重要的“中间人”,一些孩子的父母在其中大多也是听之任之,乃至还有推波助澜的……在“隔代亲”的家庭文化中,老人无法拒绝孙辈。面对越来越贵的压岁钱,本应“解围”的年轻父母辈,并未担起应尽的责任。让老人们看着办,老人们自然很难办。
似乎每年临近春节,“全国压岁钱地图”都会引发热议。“地图”上,东部沿海地区的压岁钱普遍要高一些,比如浙江3100元,上海1600元,江苏1000元,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如陕西400元,贵州300元。关于“全国压岁钱地图”公共讨论中,满满的对“小红包”“轻负担”的艳羡。大家都不想因压岁红包背上太重的负担,却也不着手从自己做起一起减负,这颇有叶公好龙的意味。当舆论感叹水涨船高的压岁钱,快要“压”垮农村老人,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