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山东舰航母在新年刚开始就出海演习,展开多科目常态化军事训练。在演习中,山东舰遭到了敌方无人机“打击”并“起火”,官兵们立即启动损管机制,扑灭舱内“大火”。
不过不用担心,山东舰这次“起火”是有意为之,目的就是演练航母在遭到无人机打击后的应急处理能力,检验航母的损管机制。
在损管演练现场,官兵们迅速穿好消防服,排查起火点,在空间狭小的舱室内,迅速查明起火原因,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灭火、排烟和恢复功能等作业,展示了强大的损管能力。
此次演习是看到了美俄的前车之鉴
近期,红海地区不太平,胡塞武装频繁袭击红海商船,连美国军舰也差点被命中。因此,无人机与反舰导弹的大规模应用,成为民用运输舰、驱逐舰以及航母的巨大威胁,所以山东舰也很有必要针对这一科目进行演习。
自俄乌冲突爆发后,无人机打击水面舰艇已经成为惯用的战术。无人机携带的武器不仅可以精确打击目标,而且常常具有隐蔽性,对水面作战单位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
就以俄罗斯黑海舰队的旗舰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来说,该舰被乌克兰发射的“天王星”反舰导弹命中后起火,并不是致命伤,但燃起的熊熊大火引发剧烈爆炸,最终沉没。
如果当时莫斯科号能进行进行损伤管控,及时扑灭大火,就算损伤严重,拖回母港还有维修的可能,也不至于沉没。这一事件暴露出,如果军舰的损害管制能力不足以迅速扑灭大火,将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对此,山东舰的应急管理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展示了中国海军对于提升舰艇生存能力的高度重视。山东舰的船员通过模拟无人机攻击引起的火灾进行演练,以锻炼快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下能够保持冷静,迅速控制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从战术上看,山东舰的演练也是展示其多层次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远程预警、打击来袭目标和损害控制三个方面。这种全方位的防御体系有利于提高舰艇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增强整个舰队的战斗力。
随着无人机和精密制导武器的日渐普及,强化软杀伤手段,如电子战、网络攻防以及损害管制等能力,变得同样重要。未来,海上作战单位在进行训练时,将不可避免地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如何应对这些新型威胁上。
山东舰的损管能力大可放心
舰艇损害管制(Damage Control,简称“损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海军舰艇自保技能,涉及防御和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确保舰艇在受到攻击或遇险时能够持续作战或存活。这个概念远超出普遍人们所理解的局限范畴,并不是单纯的火灾扑救。
确损管包含对舰艇上的任何形式的损伤进行快速有效的应对,同时也涵盖了许多其他紧急响应措施。
例如,如果舰体被导弹或者其它武器击中导致出现裂缝,损管队员需要迅速进行临时修复以防结构进一步破裂;
若舰艇舱室进水,他们必须立即行动排除积水,以防舰艇失去稳定性甚至沉没;
此外,如若遭遇管道破裂,损管团队还得立刻堵漏,防止关键系统的功能受到影响。
最为严重的情况下,当舰艇承受物理撞击损伤,损管人员也负有紧迫的职责进行修补工作,尽可能地恢复舰艇的战斗力与生命力。
在这次损管演习中,山东舰演习的时间与地点都是随机选择的,演练的情境无限接近实际战斗环境,对各级指挥和操作人员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面对紧急突发情况,山东舰的损管团队依然迅速集结,高效协同,实现了对大火的快速扑救,并迅速排除了各类风险,确保了舰艇的关键系统尽快恢复功能。证明了山东舰损管团队的综合素质和反应速度,展示了山东舰整体的抗打击、自主维修和恢复能力的强大。
通过这样的高标准、高强度的演习,山东舰不断巩固和提高了损管能力,确保了即使在最为不利的环境中,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战斗状态,为舰艇的生存能力和作战续航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