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米长的钢筋,从文文的左胸下方穿入,左侧锁骨处穿出。这是刚刚过完8岁生日的文文,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当文文妈看到孩子受伤的一幕,大脑一片空白,“女儿很坚强,那么疼也一声不吭。”衣服都来不及换,他们一家驱车直奔医院。
在韶关市消防救援支队和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接力救援下,仅仅2个小时,文文转危为安。
直到第二天文文转出ICU,文文妈才稍稍回过神来,“特别感谢医生和消防员,救治太及时了。”
关键时刻,他拨了两个电话
时间回到7月24日20时,文文在家里蹦跳玩耍。家里倒放着的自制藤椅,四根“钢筋脚”齐齐朝上,成了危害生命的隐患。
当文文妈看到孩子时,她的左胸已经被藤椅的钢筋贯穿,“当时脑子一下蒙了。现在回想,文文应该想从高处跳到椅子上。”
这时,文文爸恰巧干完活回到家。他立即找出钢筋剪弄断,将文文和藤椅分离。夫妻俩鞋子都没换,抱起文文,驱车前往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
21时许,在医院急诊科里,急诊值班医师见到了文文,并立即请胸外科会诊——半米长的钢筋还插在文文体内,身上满是鲜血。
当晚,胸外科的值班医师是董群。他马上打了两个电话,第一个打给了消防,第二个打给了胸外科主任陈华军。
21时14分,消防救援支队接到了这通来自医院的求助。就近的前进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张润泽立即带队前往。2辆消防车、12名消防员火速奔赴。
“我们在电话中初步判断,可能情况较为复杂,这个时候就需要足够的力量来应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任何情况。”张润泽说。
接到电话的陈华军一边了解孩子情况,一边跑向医院。“孩子生命体征比较平稳,没有明显的活动性出血,赶紧完善胸部CT,看看损伤情况,还有钢筋的位置。”陈华军对董群嘱咐道。
文文送到急诊后,绿色通道便同步启用,手术室也在积极准备中。
不久后,消防员和陈华军几乎同步到达医院,文文也被送到了胸外科。“现在就要处理掉钢筋了,马上就得手术,要避免二次损伤。”陈华军说。
CT结果也出来了——钢筋割裂左侧胸壁,导致左侧气胸,离左侧锁骨下动静脉非常近,险些损伤左侧锁骨下血管。“幸运的是,钢筋没有怼到肺里。”陈华军说。
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就在科室走廊里,消防员和医生们围着文文,立即着手钢筋的剪切。
“钢筋与伤员的身体紧密贴合,稍有不慎就会加重伤势。”张润泽说,孩子年纪小,走廊操作空间有限,这对消防员的技术和经验提出要求,“需要操作极其谨慎,控制好剪切的力度和节奏。”
这10分钟内,走廊里悄无声息,大家都静静看着消防员用绝缘剪谨慎操作。紧张和高压的环境下,消防员越是要保持冷静。最终,消防员成功将钢筋切短。
救援的“接力棒”,从消防员正式转交到医生手中。
相互支持,创伤中心高效运转
经过充分的准备后,22时40分,手术正式开始。
钢筋的贯穿,常规操作是沿着插入胸壁的钢筋段表面的皮肤及软组织切开进行探查。“这样的话,术后胸壁会留下很长的疤痕,将会影响孩子的胸壁美观及心理健康。”陈华军说。
既要保证彻底清创,又得尽量减小创伤,同时还要兼顾术后胸壁的美观。陈华军决定通过上下的贯穿裂口进行探查。
他首先把钢筋从上方慢慢取出,“这个操作要非常轻柔,掌握好方向和力度。”取出来后,上下两个裂口,用拉钩撑开,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通道”。
陈华军用头灯探照,仔细观察,“清除异物、坏死组织,彻底止血,放置引流管,整个过程都非常顺利。”
23时10分手术结束,仅仅花费半小时。
文文被送进ICU观察。第二天上午10时,文文转入普通病房。“文文现在精神状态好得很。”文文妈说。
“医生和消防的联动很常见的。”谈及这次出警,张润泽说,双方的协作能够提高救援效率,增加伤员的生存机会,“这次救治,大家都充分发挥着各自的专业优势,相互支持。”
回顾整个救治流程,陈华军认为最大的特点就是“高效”。“科室之间的协调紧密,反应处置速度快。多科室配合能对病情提供精准判断,对下一步的抢救或治疗很关键。”
据了解,这得益于市一医院创建创伤中心,打造创伤综合救治团队。该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的固定人员组成,胸外科和急诊科正是核心科室(专业)之一。
2019年,市一医院创建创伤中心;2020年,医院加入中国创伤救治联盟。此后,其积极开展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工作,不断完善综合性创伤救治体系,取得丰硕成果。
市一医院院长吴强表示,接下来,医院将继续提升创伤救治相关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本地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水平,造福更多韶关百姓。
南方+记者 叶志强 唐音
通讯员 杨莉 崔尹 蓝启良
【作者】 叶志强;唐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