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之 “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2024年10月月度人物网上评议环节正式启动。
2024年10月,四川共有4位候选人接受留言评议!
2024年十月展示人选
黄华
四川省
罗川
四川省
彭暾
四川省
吴涛
四川省
候选人事迹简介:
每一次急救,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黄华,男,36岁,入党积极分子,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护士,主管护师。作为一名在急诊一线默默耕耘了十余年的男护士,黄华深知护理事业的伟大与责任,他热爱急诊工作,他说,每一次急救,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和拯救,每当他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救回来的时候,他都倍感欣慰,职业成就感与归属感油然而生。
2015年,黄华随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参与尼泊尔跨国救援荣获集体二等奖;2019年, 参与宜宾长宁地震抗震救灾荣获个人突出奖;2020年,获四川省抗疫先进个人奖;2022年参与正兴方舱医院抗疫、支援新疆抗疫分别荣获抗疫先进个人奖;2023年,参加成都市灾害护理创伤救治大赛荣获一等奖。
从职场小白到急诊骨干
2009年7月,黄华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开始了他的护理生涯。作为一名刚入职场的“小白”,他认真学习,不断提升,时间与经验的积累让他迅速成长为一名能够准确判断病情、掌握各种抢救技能,临床经验丰富的急诊骨干。
2013年,因具备出色的急诊专科能力,黄华被选拔加入了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这是他职业生涯的一大转折点,也是他继续奉献爱心,发光发热的新起点。
展现医疗救援“中国力量”
2015年4月,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由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58人组成的中国政府医疗队,赶赴尼泊尔灾区参与地震救援。冒着余震不断的威胁和恶劣的天气,生命安全随时受到威胁,同时,面对沟通的障碍,救援变得更加困难。黄华与队友们坚守一线,搭建“帐篷医院”,和死神赛跑,全力抢救生命,严格服从团队安排。他关心队员,队员生病时他主动站出来承担任务;救援期间,他看到当地居民因饥饿寒冷体力不支时,他主动让出食物,当地居民感动得为他竖起大拇指。在尼泊尔期间,中国政府医疗队累计救治伤员694人,开展巡诊2603人次,完成各类手术284台次。医疗队队员们的辛苦工作也让当地群众感动。在尼泊尔重灾区杜立克工作了整整13天后,临走时,杜立克医院医生专门为队员们煮饺子践行,很多当地老百姓还给队员们送去酸奶。医疗队得到尼泊尔政府和人民的高度好评,向世界展现了国际医疗救援的“中国力量”。救援期间,医疗队事迹被新华网等媒体多次报道。
奔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2018年,黄华获得航空救援证书,成为航空救援队的一员。这一证书是他期盼已久的认证,他认为救援的速度与救援能力同样重要,时间就是生命,不能只奔跑在地面,航空救援是灾难救援时最为高效的转运工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9年6月,长宁发生地震,黄华参与宜宾长宁地震的空中救援任务,救助了大量受灾群众。航空救援需要队员有着极强的身体素质,狭小机舱中救援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此次任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疫情期间,黄华主动请缨前往一线,他说他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向党组织积极靠拢,就应该冲向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面对家人的担心和对襁褓中的孩子的不舍,他依然坚定加入新疆抗疫的队伍。多年的救援经历,家人也早已习惯了这位热血男儿的社会责任感,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他出色地完成了长达64天的抗疫任务,获评四川省抗疫先进个人等。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积石山 发生6.2级地震。此前,应青海省卫生健康委邀请,黄华所在的队伍13人教官团队正在青海省协助开展卫生应急演练工作。地震发生后,队伍从演练状态立即转为实战状态,黄华也跟随队伍一起赶赴灾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19日上午,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命令,分两批共15人,分别从青海省和四川省出发赶赴甘肃及青海地震灾区。接到支援的消息,作为救援队一员的黄华一刻也没有犹豫,背上行囊即刻出发,奔赴一线为救援贡献力量。与当地前线指挥部的负责人沟通,了解收治伤员数量、处置情况、现有资源后,黄华直奔医院急诊科、抢救室、病房,辅助检查科室巡查,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黄华积极配合指挥,充分发挥自身急诊护理的专业特长,第一时间投入救治工作。
扎根基层二十八载
罗川,现任九寨沟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科主任、主任医师。罗川从事临床、教学等工作28年,1998年从马尔康调入九寨沟县人民医院,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参加了中日友好医院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共同举办的“中日合作流感大流行及新发再发感染性疾病对策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结合内科临床工作实践,在国内多家医学杂志社发表医学论文4篇。2018年12月被中共阿坝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20年6月被中共九寨沟县卫生健康局委员会授予“2020年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荣获“第四批四川省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优秀人才”;2020年荣获“四川省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先进个人”。
患者眼中的好医生
九寨沟县是民族聚居地区,群众信奉“落叶归根”的说法,部分患者病情危重后会要求放弃治疗“活着回家”。有一次一位住院治疗的藏族老妈妈病情危重,本人坚决放弃治疗要家人连夜护送回家,病人家属怕途中突发意外,于是便恳请罗川一同护送老人回家。他反复做患者和家属工作,要积极配合医院治疗,无奈病人与家属坚决要求出院回家,罗川安排好相关工作后同家属一同将老妈妈送回家中,完成了老人和家属的夙愿。
同事眼中的冲锋者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这是朋友们对罗川的印象。“5.12”汶川大地震后,罗川第一时间请缨前往汶川救援,伴着余震、塌方、落石等危险,他跟随九寨沟救援队于震后第二天赶到汶川县城,又翻山越岭步行到5公里外的牟托羌寨立即开展医疗救治工作。面对“新冠疫情”,罗川更是以大局为重,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主动投身到疑似患者病房参与医疗救治。“非典”疫情、九寨沟县下甘座村特大泥石流、九寨沟县安乐乡洪灾等大灾大难前,处处都有罗川在一线开展医疗救治的身影。
“他诠释了医生的职业操守。”这是同事们对罗川的评价。罗川始终坚持“急病人之所急,解病人之所难”理念,在熟练掌握内科,特别是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刻苦钻研,攻克急危重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用精湛的技术、饱满的工作热情,为病员解除病痛折磨。同时兼职医院的肺功能检测、气管镜检查治疗等,并发挥其特长,圆满完成实习、进修医务人员的带教工作任务。工作中,他严谨负责,恪尽职守,团结同事,注重与病员、医生和护理人员间的交流沟通,积极防范医患矛盾和纠纷等发生。
群众眼中的“好门巴”
28年来,罗川始终不忘初心,只要患者有需求,无论是数九严寒、盛夏酷暑,还是白天黑夜、天晴下雨,他总是第一时间前往医院或走村入户到患者家里及时进行诊治。他用脚步丈量一方水土、用真情走进百姓内心,每年参加义诊2~4次、每次诊治患者30~40人次、每年传播健康科普知识20余次,是真正深入九寨沟县百姓心中的“好医生”,藏族百姓心中的“好门巴”。
深耕临床一线五十载
彭暾,男,中共党员,1954年10月出生,现任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2019年评选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传承专家,2024年获第五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称号。
坚守临床一线
从医以来,彭暾始终坚守在中医内、妇、儿科疑难病专科门诊的第一线。即便退休之后,他仍坚持坐诊,每日接诊患者近百名,是德阳地区家喻户晓的名医。他的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在患者中享有盛誉。有一次,一位高龄产妇因为肺部感染剧烈咳嗽,患者找到了彭暾。在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后,彭暾果断决定采用中药治疗。经过几天的精心调理,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最终顺利分娩。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彭暾也因此获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感激。
勇攀研究高峰
彭暾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临床医生,还是一位不懈追求创新和突破的学者。近5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临床科研工作,特别是在支气管哮喘、各种肾炎、乙肝、免疫性不孕不育、肿瘤、小儿腹泻等疾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攻克这些疾病的过程中,彭暾不仅夯实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基础,还积极吸取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路径。例如,在对肿瘤的治疗上,鉴于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现代治疗手段在控制肿瘤转移方面的局限性,彭暾结合传统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提出了以扶正培本为主的治疗策略,并开展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等辅助疗法,创制了抗瘤院内制剂,这些不仅可单独使用,还可与手术、放疗、化疗联合应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传承传统医学
彭暾长期以来积极培养中青年中医人才,先后收徒15人,坚持带教工作,把多年知识积累和临床经验毫无保留传给下一代。多年来,他资助了多名经济困难的学生。他总是叮嘱学生:“择一行,就要爱一行,把祖国医学瑰宝传承下去。”他的学生有的被评为德阳十大名中医,有的被评为四川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有的被选为四川省中医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有的被评为德阳市优秀中青年医师。
2012年8月,彭暾被评为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指导导师。2019年,他创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工作室在他的教导下,系统整理形成6个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主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研究相关课题2项,出版专著《彭暾临证经验辑要》。工作室还多次举办义诊活动,深受居民欢迎。
站在患者的角度当医生
吴涛,男,1973年9月生,中共党员,现任泸州市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科主任、主任医师。2002年获“珙县优秀青年”称号;2012年被珙县县委、珙县人民政府授予“珙县第八批拔尖人才”称号;2022年荣获“江阳英才.先锋贡献奖”;2022年荣获泸州市委组织部“记功”一次。
在泸州市人民医院,有这样一位医生,他以精湛的医术为笔,以高尚的医德为墨,绘就了一幅幅生命重生的壮丽画卷。他就是肝胆胰脾外科医生吴涛。
用患者们的话说:“这个医生,好得很!”
怎样才能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好医生?“站在患者的角度去当医生”——这是吴涛的答案,也是他踏入医学殿堂以来一直坚持的信念。
精研医术 追求卓越
深耕普通外科专业的二十余年中,吴涛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攀登,追求卓越。他不断学习最新的医疗技术和理念,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力求为患者提供最前沿、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夜深人静时,吴涛常埋首于医学文献,不断提升自我,只为那份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正是这种对医术的不懈追求,让他在复杂病例面前总能游刃有余。开展的巨块型肝癌切除、改良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荧光导航腹腔镜精准肝切除等技术,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吴涛在深耕临床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开展学术研究,目前主持肝癌、胆管癌方面的科研项目两项,希望学术与临床的结合,为肝胆肿瘤患者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
患者至上 勇于担当
在吴涛心中,患者永远是最高位置。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只要患者有需要,他总是毫不犹豫放下一切,第一时间赶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2024年7月,一位16岁的少年高坠伤,胸腹部多发伤,肝破裂、腹腔大出血,让少年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手术是唯一的希望,却也伴随着难以预料的巨大风险——少年随时可能在手术台上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在团队积极抢救少年的同时,还在休假陪伴父母的吴涛得知消息后,深夜长途奔袭100余公里赶往手术室,顶着巨大的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肝叶切除及静脉修补术(术中发现少年腹腔失血约5000ml),成功将少年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医德高尚 美名远扬
一位卓越的医者,其目光所及,是疾病的根源;而心灵深处,则满载着对每一个生命的深切关怀。吴涛正是这样一位集医术与医德于一身的医者,赢得了无数患者的敬仰与爱戴。
2023年年底,52岁的患者李大姐因胃癌已经与病痛抗争了2年,在外院经过2次手术及10余次化疗,已经痛不欲生,生活质量极差。跑了几家大医院都认为已经没有治疗机会,建议姑息治疗,但是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使李大姐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李大姐找到了吴涛医生。吴涛看了李大姐的资料后,决定为李大姐做肿瘤切除手术。其实,吴涛明白其他医生不给李大姐做手术的原因,是肿瘤已经侵犯了胃、胰腺、结肠,手术切除范围太广,而且紧紧贴着腹腔的大血管,手术风险极大,李大姐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吴涛深知,自己从医多年的声誉也许会因为这台手术而终结。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放弃为李大姐动手术的念头,他认为病人的健康比个人得失要重要得多。最后吴涛用了足足六个多小时完成了这台手术,术后李大姐顺利康复出院,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重获新生的李大姐为感谢这位“救命恩人”,请了一支腰鼓队从十几公里的城外敲锣打鼓来到医院送上锦旗,她说,她要用自己的方式为吴涛医生传播美名、让更多人认识这位好医生!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在吴涛医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医者的光辉形象——既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既能在专业领域内深耕细作,又能心系患者,无私奉献。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医者不仅能治愈身体的疾病,更能温暖人心,成为连接生命与希望的桥梁。
来源:健康中国、中国文明网
编辑:周家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