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碾坝镇大庄村坐落在两座山之间,河流穿村而过,在绿树掩映下,宁静祥和。今年7月初,这里和全镇14个村庄遭遇了一场暴洪灾害,从提前预警、紧急转移人员,到道路抢通、电力水利通信抢修,一场紧急、高效的暴洪灾害处置工作,让村庄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护。
陇南市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境内峰峦叠嶂,江河纵横。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特征使该地区成为全国地质灾害四大发育区之一,山洪、泥石流灾害分布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近年来,数次暴洪灾害导致公路交通严重受损,2020年“8·12”暴洪灾害,造成1758条5800公里公路受损;2024年“7·22”暴洪灾害造成1787条4373公里公路受损;今年“7·3”强降雨造成667条1694.47公里公路受损。
在长期与山洪等灾害的“较量”中,陇南交通运输部门严格按照交通运输部汛前风险防控“六个到位”、汛期风险防控“四个及时”要求,落实陇南市委、市政府以“万全之策”应对“万一可能”的防汛工作部署,在灾害预警、道路抢通、科技防汛等方面推动汛期公路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落细,磨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汛救灾交通抢险保畅经验,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群众出行的“生命线”。
预警“发令枪”:
筑牢防汛第一道防线
“市、县政府提前发布了汛期预警,村上组织人员晚上值班,将群众及时转移到学校等安置点,及时准确的预警机制保障了汛期人员安全。”大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波说。
“预”字当先、“防”字为要,高效精准预警是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措施。陇南交通运输部门在山洪灾害中做到监测预警及时、“叫应”及时,实现“1小时预警信息发布”目标,最大限度为抢险救灾争取宝贵的时间。
面对汛期复杂多变的天气形势,陇南市交通运输部门深化跨部门协作机制,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等单位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整合全市防汛指挥平台、地质灾害预警监测系统、高速公路路网运行监测系统等多项数据资源,实现对雨情、水情、地质灾害和交通基础设施风险的动态追踪与精准研判。
“一旦出现暴雨红色预警,30分钟内就能通过多渠道预警体系传达,让大家及时做好防汛准备。”陇南市交通运输局应急办负责人表示。建立完善的预警信息接收与响应机制,通过电话、短信、微信及预警叫应通知单等多元化方式,确保预警信息直达基层单位、在建工程项目、运输企业及一线从业人员。
除此之外,全市各县乡采取各类行动,将灾害预警工作做在日常。在陇南康县迷坝乡,各村劝导员在交通主干道、村社路口等重点区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劝导工作,提醒摩托车、私家车、农用车等车辆驾驶员雨天驾车谨慎慢行、注意落石,确保出行安全,从源头上预防了因降雨引发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
抢险“预备队”:
人员前置待命 物资“即调即用”
走进甘肃省陇南国防交通物资储备库,各类应急物资一应俱全,应急抢险机械随时待命,强化了陇南地区应急抢险工作的物资保障。
陇南精细化部署防汛物资、抢险人员、隐患排查准备工作,做到排查整治到位、公路巡查到位、力量预置到位,每年进入汛期前,枕戈待旦,随时做好汛期抢险“战斗”准备。
陇南市建立全域防汛应急抢险体系,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市、响应迅速的公路应急抢险保障网。据悉,全市9县区共划分48个公路应急抢险片区,包括5个高速公路片区、11个国省道片区和32个普通省道与农村公路片区,并组建专业化应急抢险队伍48支,落实应急责任人员1019人,全天候保持待命状态,确保险情发生第一时间高效处置。
“我们的抢险队伍实行分片负责,人员机械全部前置,一旦发生险情,1小时内即可集结出动。”陇南市交通运输局应急办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市防汛指挥部在关键区域设置了58个物资储备库(点),储备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414台,确保应急状态下“即调即用”。
除了设备与人力部署,陇南还建立了涵盖客车、货车、平板车等多类车型的应急运力储备库,明确调度责任人与流程,确保关键时刻车辆“拉得出、顶得上”。
在风险防控方面,坚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机制,组织专业力量对地质灾害点、桥隧、临水临崖路段等关键部位开展“拉网式”排查。今年以来已累计排查里程超8000公里,识别隐患108处,全部完成整治。今年汛前,已完成修整边坡路肩1987公里、疏通边沟2586公里、处置桥涵736道、清理塌方逾2万立方米。
抢通“加速度”:
强化联动 高效抢通
今年进入汛期,尤其是7月2日至5日,陇南市境内出现持续强降雨,多县区发生暴洪、泥石流、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导致全市损毁公路667条1694.47公里,特别是武都区、成县、文县、康县、徽县、两当县降雨量大,灾情较为严重。
防汛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交通部门强化内部协同,深化部门协作,推动区域联动,动员社会力量,构建了高效顺畅的联动机制。
公路抢通,“快”字当先。“山洪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组织机械24台,抢险人员300余人在灾害比较严重的碾坝镇大庄村、蹇家沟村等开展道路抢通工作,灾害发生后的36小时就恢复了各村便道畅通。”康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候海琦说。
作为当地国省干线养护主体,接到预警信息后,陇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及所属的各公路段所有人员就已全部到位,水毁发生后,迅速行动,并于48小时内实现受阻国省干线恢复通行。
与此同时,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险路险段布设力量,与公安交管部门共同实施交通管制、分流绕行等措施。运管部门加强值班调度,储备客货运力,切实做好人员转运和物资输送工作。相关行业协会、大型物流企业、工程机械企业等社会力量在有序引导和动员下参与防汛应急工作。
2025年“7·3”强降雨过程,累计投入抢险人员7642人次,机械797台次,抢通了所有因灾中断的道路,高效完成抢险人员、救灾物资、撤离群众的运输任务,保障了灾区社会秩序稳定和基本民生需求。
科技“前哨站”:
科学监测 主动防控
桥梁桩基出现因暴洪引发的扰动时,多维监测仪器第一时间告警,声光报警系统立即启动,爆闪警示灯、LED屏文字提示和远程广播同时运作,提醒车辆停车避险——近日,在G8513平绵高速成武段北峪河9号桥,甘肃省公航旅高速运营陇南分公司养护管理部工作人员现场演示桥梁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陇南地区各部门主动探索,科技赋能救灾工作,打破了传统“人防+巡检”的局限,不断提升险情发现处置效率。
陇南公路部门实施桥梁结构监测系统、滑坡专业监测试点工程等,从“被动抢险”走向“主动防控”。G247线K607+000—K607+160段穿越黄土湿陷区,边坡在暴雨后易发生大面积滑塌,传统支护结构屡遭破坏。陇南公路部门采用特殊土滑坡监测系统,利用地表位移监测站,深部位移监测站、雨量监测站等设备,实时监测地下水,地表位移扩展及降雨影响,并通过智能预警模型评估滑坡风险,有效降低灾害发生概率。
同时,陇南地区公路养护和高速部门依托“智慧公路”监测系统优先抢通救援通道、利用无人机全面勘察公路受损情况、应用“砼三角锥导流法”施工方法快速展开抢险。将无人机实时回传的影像数据与“智慧公路”平台深度融合,实现了抢险资源的精准调度与可视化指挥。在抢通后,立即利用边坡雷达、传感器等设备对重点路段进行持续监测,构建起“勘察-决策-抢通-监测”的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了救援“生命线”的持久畅通。
(中国交通报甘肃记者站记者 马琼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