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这颗卫星像失控的陀螺一样跟地面失联了!”
中国航空史上曾经被全球同行判了“死刑”的卫星,最终还是被盘活了!
中国航天人天生不信邪,自那么可能轻易放弃呢?
那么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到把已经彻底失联的卫星从深渊中拉回来的呢?
创造中国航天奇迹
火箭上天尾焰划破夜空,一切都非常完美,然而仅仅几分钟后,遥远太空深处,一颗卫星却被判了“死刑”。
它像个失控的陀螺,以每秒超过200度的恐怖速度翻滚,能源耗尽与地面失联。
全球同行都公认这是一场“死局”,但一群中国人偏要向这个“死局”讨个说法,一场人类史上最惊险的太空救援就此展开。
当时任何航天工程师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卫星的骨架随时会因离心力解体,它看不见、听不清、站不稳,成了一口高速旋转的太空棺材。
最初的消息传回北京航天城,飞控大厅里是死一般的寂静,屏幕上的数据,每一个数字都在宣告失败。
这颗卫星名义上还活着,实际上已经“社会性死亡”,它不知道自己在哪,星敏感器和陀螺仪在剧烈翻滚中彻底失灵,成了一个“瞎子”。
它也失去了时间概念,无法与地面同步,成了一个“傻子”,太阳翼无法对准太阳,能源耗尽是迟早的事。
通信天线无法对准地球,它与地面的联系,只剩下断断续续、微弱到几乎无法辨认的信号。
飞控团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如何拯救它,而是如何与一具快要散架的“尸体”对话。
那时77岁的顾逸东院士临危受命,带着一群平均年龄三十出头的年轻人,组建了“抢救敢死队”。
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这颗卫星重新睁开眼睛。
一群95后手写两万行招魂代码
常规的抢救方案在这里全部作废,没有一套预案是为这样极端的情况准备的。
破局的关键竟然落在一群年轻得有些过分的工程师身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博士生孙洋,顶着巨大的压力,在极短的时间里,硬是算出了一个备选的“复活”轨道。
这相当于在漆黑的宇宙里徒手画出了一张生路图,更让人热血沸腾的是两位95后研究生,李霜琳和蒲京辉。
他们俩把自己关起来在几天之内手写了两万行代码,这不是普通的编程,这是一场“神经再造”手术。
这些代码要让卫星在天旋地转中,重新建立坐标系看清宇宙,要让它在时间错乱里重新校准自己的脉搏,然后与地球同频。
这简直就像是为一辆在高速公路上翻滚的汽车,远程重装操作系统,代码注入后奇迹发生了。
卫星那混乱的姿态数据,开始变得清晰、规律,它虽然还在翻滚,但它“知道”自己在翻滚了。
刚刚恢复意识,第二个鬼门关就来了,那就是能源危机,卫星自带的电池,撑不了多久。
遥测信号显示,DRO-A星的太阳翼没有完全展开,而DRO-B星的太阳翼,更是被甩成了一个诡异的90度弯折。
这就像两只折断的翅膀,失去了拥抱阳光的能力!
飞控团队的工作从程序员变成了技艺最高超的“太空杂技”演员,他们要做的是让一个高速旋转的重伤员,尽可能地把伤残的翅膀对准太阳。
这需要海量的计算和神乎其神的预判,每一次远程指令都像是在过山车上做针灸,力道、时机、角度,差之毫厘,卫星就可能永陷黑暗。
团队成员们瞪着满屏的数据,不断发出微调指令,一点一点地“修正”卫星的翻滚姿态。
终于在一次精准的姿态调整后,遥测曲线显示太阳翼的充电电流,开始缓慢攀升。
这道微弱的电流如同一针强心剂,把卫星从“饿死”的边缘又拽了回来,它活下来了,而且有了力气,去走那条最难的路。
油箱见底却要奔向38万公里外的月亮
意识有了能量有了,但卫星的处境依然尴尬,它还在那条不伦不类的“死亡轨道”上,而它的燃料只剩下常规方案的五分之一。
用一箱快要见底的油,跑一趟原本需要五箱油才能走完的路,还要精准地停在38万公里外一个叫“地月逆行轨道”的终点,这听起来不像科学而像玄学。
飞控团队的张皓、白涛等人,在机房里住了整整40个小时,不眠不休,他们手写公式,反复推演,设计出了一套堪称疯狂的轨道机动方案,多次、长时间、小推力点火。
2024年3月18日,第一次轨道提升开始,发动机要连续喷射1200秒,这是一个骇人的时长。
在太空中长时间点火极易因为质心偏移而导致姿态失控,一旦失控就是神仙也救不回来。
整个飞控大厅落针可闻,所有人都死死盯着屏幕,直到任务负责人温旭峰那一声略带沙哑的“轨道控制圆满成功”响起,压抑许久的掌声才轰然爆发。
这只是第一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团队又先后进行了五次这样的“走钢丝”操作。
他们甚至精妙地算计了月球的引力,让卫星在靠近月球时,被月球这个“引力弹弓”狠狠地“甩”了一把,一步步把它从13.4万公里的深渊,甩向了38万公里的目标。
2024年7月15日,在历经120多天的极限拉扯后,这对“负伤”的双子星终于滑入了预定的轨道。
8月底它们成功分离,在太空中互相拍下了“合影”,并与更早到达的DRO-L星成功组网,实现了全球首次地月空间三星星座的在轨部署。
这场救援远不止是挽回了数亿资产,它像一场没有预告的极限大考,把中国航天所有的家底,轨道设计、姿态控制、测控通信、应急决策,以及最重要的,人才队伍,都放在了最严酷的火上烤了一遍。
结果是我们不仅没糊,还烤出了惊人的焦香!
这场惊心动魄的太空逆袭,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却在大洋彼岸的同行圈子里,引发了一场“安静的地震”。
因为他们知道能把卫星送上天不算顶级玩家,能把一颗“死”透了的卫星,从太空深渊里硬生生捞回来,这才是最可怕的实力。
这种实力无关硬件,而在于那群在绝望中计算、在压力下编程、在寂静中坚守的人。
中国航天人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就是最根本的家底,大家认为呢?
参考资料:
凤凰网《2万行代码撬动太空霸权:中国卫星自主修复 五角大楼紧急评估威慑》
中国新闻网《地月空间123天850万公里 中国团队揭秘卫星极限生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