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坦洲,救援人员通过水面绳索横渡救援技术实施救援。 坦洲消防供图
南方日报讯 (记者/苏芷妍 林雨萱 曾艳春 通讯员/胡坚桐 郑洁珩)受台风“韦帕”影响,7月20日12时18分,中山9镇街台风预警信号升级为红色,防风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并于20日下午开始实行“五停”。
为全面落实防台风“六个百分百”要求,中山全市开放室内应急避护场所452个,可容纳19.8万人。全市落实防汛抢险人员1.8万人,除了中山军分区、武警支队、公安、消防等组成的专业应急队伍,各镇街、各村居均成立应急抢险队伍,并在沿海镇街落实了近千人的厂企抢险队伍,筑起坚实的安全防线。
在人员转移方面,中山全市户外施工应转移人数51251人,实际转移51251人,100%完成转移,并妥善安置转移群众。全市在册562艘渔船及674艘乡镇船舶全部回港避风。
为了抓好防内涝工作,对于全市在册144个内涝积水点,台风前,中山已通过修复塌陷管网、增大排水管径、增加排水出路等措施,及时对内涝点进行整治,已完成整治127个。
目前,中山市应急抽排能力已提升至22.77万立方米/小时。应对有风险的内涝积水点,中山市中心城区预置了大流量排水抢险车或牵引泵车等防洪排涝设备及值守人员。在非中心城区,中山针对性预置排水抢险车或牵引泵车等防洪排涝设备及值守人员,确保及时处置该点位可能发生的险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20日10时,坦洲镇消防救援大队接到紧急报警,大涌口裕丰围水域一艘渔船在风浪中剧烈摇摆,猛烈撞击堤岸,船上5名渔民无法上岸避险。
接警后,坦洲消防救援大队迅速赶赴现场。危急关头,救援人员果断启用水面绳索横渡救援技术,在晃动的渔船与岸边之间搭建起稳固的“生命通道”。最终,5名渔民均被转移至安全地带。离别时,渔民们对救援人员和安置工作再三致谢。
水面绳索横渡救援技术是一种在两岸间通过绳索搭建临时通道,救援人员借助上升器等装备沿绳移动的专业救援方式,能在复杂水域环境中建立稳固转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