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22日电 8月的榆中,本应山川葱郁、宁静祥和。但8月7日,连续强降雨引发的山洪致多地基础设施受损、道路冲毁、村庄失联,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紧急展开。
中国安能集团闻令即动,230余名专业骨干星夜集结,90台(套)重型装备疾驰而至,在断壁残垣间筑起“生命防线”,用专业与担当谱写了抗洪抢险的壮歌。
星夜兼程:跨越千里的“生命集结”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8月7日灾情发生后,中国安能集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来自北京、重庆、四川、江西、福建、甘肃、宁夏等地的230余名工程、水文、地质等领域专业人员,告别家人火速向榆中集结;重型挖掘机、多功能抽水车、侦测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生命探测仪等90台(套)装备同步紧急调运。
8月9日凌晨6时,中国安能第二工程局先遣侦测组——12名党员组成的先锋队,已徒步踏入受灾核心区。他们踩着泥泞,在断壁残垣与湍急水流间,6小时踏勘8公里险段,为后续大型机械进场开辟出“生命通道”。
救援队员集结出动
攻坚克险:打通“生命线”的48小时
省道104线(榆中至马坡乡段)是救援“生命线”,却因山洪满目疮痍:路基大面积掏空,淤泥深数尺,大型机械难转身,稍动便可能引发二次坍塌。“再难也要打通!”中国安能三局成都基地专业二中队中队长赵显波的话,成了全体救援人员的誓言。
9日清晨,抢险战打响。挖掘机开启“人歇机不停”模式:有的清理河道树木、巨石防堵塞,有的回填砂石稳固路基。兴隆山附近近200米掏空路段,队伍用“前突后固”战术,前方开拓、后方清理加固,当日完成河道疏浚500米,抢通道路3公里。
10日决战时刻,队伍集中优势装备,以“束水归槽,筑基固坡”战法攻坚:长臂挖掘机清理淤积与塌方体,钢波纹管涵快速搭设临时桥梁。中午,榆中至马坡乡河道路段先通;下午1时,全线贯通。当大型装备驶过新道,现场掌声雷动——“生命线”复通,救援效率大幅提升。中国安能第三工程局安全总监林振奎说:“这一刻,所有疲惫都值了。”
河道疏浚
向险而行:不放过一丝生命希望
道路通后,救援重心转向失联人员搜救。8月11日清晨,中国安能专业队伍携50余台装备,挺进马莲滩、新窑湾等重灾村。
马莲滩村,无人机盘旋传回全貌,三维激光扫描仪比对灾前灾后影像,精准锁定失踪人员可能位置;地面上,挖掘机、装载机清理废墟,为人工搜救开路。“按距排列、进占搜寻、轻倒慢洒、亮底见天”,南昌基地指挥员庞连运介绍,队伍按上下游顺序拉网排查,以新窑湾、马莲滩为中心分区网格化推进,确保“无死角”。
旧庄沟村,重庆基地挖掘机操作手王亮小心移开屋顶横梁。“我们用‘1+4’机制:1台挖掘机配操作手、指挥员、观察员、安全员,闭环作业,再联合其他力量‘拉网排查、重点攻坚’。”机挖开道、人查细搜的协同体系,让搜救高效精准。针对河道水流,队伍以“束水归槽”导流降风险。“只要有一丝希望,绝不放弃”,救援人员与时间赛跑,诠释“生命至上”。
受灾现场航拍
重生序曲:菜香里的家园新貌
8月18日,榆中阳光明媚。马莲滩村,南昌救援队挖掘机清理滑坡体,旧路渐显。村民张前帆驾农用车,满载散花菜沿新道回家:“前几天路不通,急得睡不着,现在三轮车能到地头!”
此时正值兰州夏菜采收期,榆中因高海拔、大温差培育的优质蔬菜,曾因路损外运受阻。路通后,救援队伍仍在忙碌:清理滑坡体、排查隐患路,确保“村民常走的近路万无一失”。无人机监测,挖掘机夜作业,灯光与村灯交辉,勾勒出家园重生的轮廓。
挖掘机交错作业
深情送别:一座城与一群人的约定
8月19日上午,榆中万人空巷。万余名群众自发聚集,含泪送别中国安能队伍。“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的声浪,随车队回荡山谷。
这场与天灾的较量中,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凌晨亮灯的指挥部、挥臂的挖掘机群、“团结抗灾”的横幅、无数紧握的手,共同托举重建希望。正如党员突击队员所说:“我们把军装穿在心里面,洪水不退绝不撤。”
深情送别
风雨终会过去,泥泞中并肩的身影、废墟上种下的信念,已成为这片土地最坚实的后盾。榆中正从伤痛中站起,而中国安能这支“水电铁军”留下的,不仅是畅通的道路,更是穿透阴霾的希望之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