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应急管理体系正经历着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深刻变革。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明确提出“以大数据信息化赋能正风反腐”,这一要求不仅为纪检监察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应急管理领域强化监督效能、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重要启示。基层应急工作人员身处应急管理、救灾救济、安全生产监管等一线岗位,既是正风肃纪反腐的监督对象,也是技术赋能的实践主体。
实现数据共享。应急管理涉及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社会应急响应等多个领域,其监督对象涵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类主体。传统监督模式下,数据分散于不同部门、不同系统,导致监督效率低下、问题发现滞后。例如,在安全生产监管中,企业生产数据、监测数据、执法检查数据往往分属不同平台,监管部门难以通过单一数据源识别潜在风险。大数据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监督网络。通过整合应急、公安、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建立“一网统管”的数字化平台,可实现对企业安全风险、公职人员廉洁风险的实时监测。
实现预警升级。应急管理领域的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例如,在自然灾害防治中,地质灾害隐患可能因降雨、地震等因素突发;在安全生产领域,企业可能通过“小金库”等方式逃避监管。传统监督依赖人工筛查,难以应对海量数据和快速变化的风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提升了应急监督预警能力。通过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可对多源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自动识别异常模式。例如在安全生产监管领域,利用企业生产数据、电力消耗数据、物流数据等,构建“企业异常状态识别模型”,精准发现违规生产、瞒报事故等行为;在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结合气象数据、地质数据、社交媒体信息,建立“灾害隐患动态识别模型”,提前预警山体滑坡、城市内涝等风险。
实现“未病先防”。基层应急工作具有高风险、高压力特性,部分干部存在“吃拿卡要”“拖延懈怠”等作风问题。大数据通过建立“干部履职画像”,整合考勤记录、任务响应、群众评价等数据,可实时预警“不作为”“乱作为”风险。基层应急工作直接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群众监督是发现问题的“前沿哨所”。大数据平台通过开放举报端口、整合社交媒体数据,可快速捕捉“应急物资分配不公”“救灾款挪用”等线索。( 杜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