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东莞市第二届船员职业技能(水上搜救应急)比赛决赛的实操环节在东莞沙田举行。来自东莞市水上搜救分中心各成员单位、各涉水镇街、社会应急救援力量、港航企业等24家单位的参赛选手同台竞技,全面展示水上搜救应急队伍的专业素养与实操能力。
此次竞赛由东莞市总工会、东莞海事局、沙田镇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东莞市水上搜救分中心承办。竞赛以“ 践行初心使命 弘扬搜救精神 争当搜救先锋”为主题,决赛分设理论和实操两大环节,既考察搜救人员对搜救法律法规、搜救预案和搜救业务知识掌握程度,也检验水上搜救实践技能。
在理论环节中,选手需在60分钟内完成作答,题目覆盖《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广东省海上险情应急预案》等国际公约、国内法律法规及相关应急预案,全面考察选手的水上搜救知识储备。
除了比拼“最强大脑”,更要选出“习武之人”——参加实操环节的选手要完成这一系列水上搜救项目:遥控电动救生圈绕过3个浮球、通过无人机识别100米开外的信息、在2分钟内连续完成5组心肺复苏操作、30秒内将救生绳抛至15米靶……
在以三人为一组的驾驶橡皮艇救生项目结束后,主持人现场公布了团体一、二、三等奖和个人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其中“红色引领·蓝色服务”队获团体一等奖,张豪获个人一等奖。
科技应用正为水上搜救工作注入强大动力。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无人机等先进科技在水上搜救任务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相较于首届船员职业技能竞赛,本次竞赛设置了驾驶橡皮艇救生、操控电动救生圈、操控无人机水上搜寻等新项目。这不仅是与新形势下更高要求的水上搜救工作同频共振,而且展示了东莞这座“先进制造业之都”在水上搜救行业的科技内涵。
据介绍,此次竞赛旨在调动和激励广大职工崇尚技能、勤学苦练、争创一流、求实奉献,推动水上搜救应急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培养工匠精神,有力保障东莞市水运业高质量发展。
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和重要港口城市,水网密布,通航环境复杂,做好水上搜救应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上半年,全市有16.9万艘次船舶、154万标准集装箱、1.16亿吨货物进出港,为东莞的外贸经济、港航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作为本次竞赛活动场地,东莞市沙田镇拥有28公里黄金海岸线和90多公里优质江河岸线,企业群众的生活生产、货物运输等与水、与船、与海岸都联系紧密、息息相关。有着“水经济”“水文化”“水生态”等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魅力名片,是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的重要水上交通枢纽。随着水上交通运输日益繁忙,沙田镇的水上安全和水上搜救任务也愈发艰巨。今年4月,全国首个镇街一级片区水上搜救分中心——东莞市沙田片区水上搜救分中心在东莞沙田设立,既是东莞市健全“大安全、大应急”格局的重要探索,也是筑牢东莞市港航经济主港区水上安全防线的有力保障。
接下来,东莞将发力建立健全水上搜救应急体系,深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群结合”机制,加速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水上搜救队伍,持续提升极端条件下的应急处置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水上环境。
南方+记者 何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