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孙佃潇 北京报道
国庆中秋假期即将到来,很多人假期出游前会从网上查一些攻略,尤其是自媒体和旅游博主会推荐一些非正规的“小众秘境”和“网红打卡点”,其中存在不少安全隐患。9月29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举行假期出行出游安全知识发布会。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城市灾害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月琴在发布会上提醒,公众不要盲目轻信互联网上传的非专业攻略,不要私自进入未开发的区域。
“这些秘境、小景区,看似人少景美,但从安全风险角度来看,它确实是一个‘三无区域’,无人监管,也没有应急预案,更没有应急物资保障。所以最近几年也是山地遇险事件的高频发生地,全国多地也出现类似私自进入未开发区域引发安全的事件。”朱月琴介绍,此类事件有三个共性:一是网上“秘境攻略”泛滥,真真假假,让普通民众无从辨别。二是徒步中多数没有携带专业的设备。三是大部分人对自己的野外能力评估不足。
针对自媒体推荐的“小众秘境”和“网红打卡点”,朱月琴提醒,民众出发前需要先问三个问题:谁来监管?遇险谁救援?出事谁担责?
同时,还要牢记“四要”和“四不要”。第一个“要”是选择正规景区、开放路线,避免野景区、野路线;第二个“要”是佩戴专业的导航设备,头灯、绷带、应急救援物资等;第三个“要”是在72小时持续关注当地气象与地质灾害预警,一旦出现橙色预警,立即取消出行;第四个“要”是结伴同行,向亲友报备路线和返程时间。
“四不要”则是不要盲目轻信互联网上传的非专业的攻略,不要私自进入未开发的区域,不要盲目挑战高难度路线,不要在大风、强暴雨等极端天气出行。
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为保障群众假期出行出游安全,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专门作出工作部署,在景区安全方面,要做好吊桥栈道、索道缆车、观光车船、载人“魔毯”等设施设备日常维护和隐患排查,加强各类新兴游乐项目安全管理,严防“带病运行”;在交通运输方面,要严格车辆安全检验检测,严厉打击“三超一疲劳”、货车农用车非法载人、“三无”船舶非法载客等违法行为;在消防安全方面,要聚焦宾馆饭店、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整治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违规动火用电、锁闭安全出口、消防设施损坏故障等突出问题;在大型活动方面,要加强审批环节安全把关,针对狭窄空间、坡道、台阶等重点区域和特定风险点,做好人流密度动态监测预警,必要时采取疏散避险措施,严防人流对冲和踩踏等安全风险。
应急管理部提醒广大公众,出行出游前密切关注目的地的气象和灾害预警信息,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和路线,选择乘坐具有合法运营资质的交通工具,遵守景区景点安全规定,谨慎参加高风险项目,避免前往“野景区”等存在安全风险的区域游玩,保护好自己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