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我国中小学服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转型:从单纯的校园着装规范,蜕变为承载美育功能、传递校园文化的重要教育载体。这一变革背后,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持续关注、社会各界协同推动的结果,不仅让校服质量安全防线更加坚固,更使其成为展现校园特色、培育学生审美自信的 “移动课堂”。
校服成 “行走美育书”,校园特色与传统美学交融
“一套好的校服,能让孩子在日常穿着中感受学校精神,培养审美素养。”2023 年全国两会期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的建议,道出了校服育人价值的核心。如今,这一理念已在多所学校落地生根。
2024 年毕业季,石家庄二中学生身着简洁制式校服合唱《离别开出花》的视频走红,青春朝气扑面而来;无锡外国语学校将盘扣、立领等中式元素融入校服设计,“中式校服美翻了” 的话题冲上热搜,传统美学与校园气质完美融合。网友的点赞,印证了校园 “审美育人” 的悄然回归。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曾在著作中指出:“一条校训、一枚校徽、一套校服,往往折射出学校的精神风气。” 北京四中、上海中学的校服,沉淀着百年校史的厚重感,同时以细节设计呼应现代教育对个性的尊重;河南省实验中学以航空班为灵感,采用天空蓝与海洋青配色,领口 “飞机跑道” 暗纹暗藏 “向天空出发” 的期许;南京汉开书院则将繁体 “开” 字化为园林花窗纹样,让 “从大汉走来,向世界盛开” 的办学理念可触可感。
“校服设计需注重美学表达,从颜色到款式都要有辨识度,与校园文化、环境相契合。” 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强调。如今,越来越多的校服正成为 “行走的美育教科书”,学生在每日穿着中读懂校史、增强归属感,让校服成为专属校园记忆的载体,释放美育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
家校共建破采购难题,上海经验打造 “民主实践课”
校服采购曾因涉及利益关联、决策不透明等问题,面临质量参差不齐、家长意见难统一的困境。业内专家分析,问题根源在于 “决策主体错位与过程公开不足”。而 “校服新政” 明确学校为校服选用主体,要求家长、学生深度参与民主决策,为破解难题提供了方向。
多年来,两会代表委员持续为校服采购民主化发声。2018 年,专家陈众议建议创新家校互动形式,推动家委会参与校园事务管理;2022 年,全国政协原委员、时任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工委主任张雪提出,提升校服品质与美感,关键要让学生和家长 “有话语权”;2024 年,杨朝明再次呼吁:“校服是特殊的校园文化消费品,需家校合力决策。政策制定要避免‘一刀切’,尊重学校文化特色;采购过程要让家长‘用脚投票’,保障参与权与话语权。”
上海的实践为这一理念提供了生动范本。2013 年 “毒校服” 事件后,上海通过十年探索,建立起家委会深度参与的校服采购机制,如今校服产品合格率、服务满意率已接近 100%。在上海,学校牵头组建由家长、学生代表及行业专家构成的采购评议小组,邀请企业公开展示产品,有条件时还组织代表考察企业;综合评估企业资质、服务案例、社会评价、产品功能、售后保障及价格后,通过投票表决、全流程公示确定供应商。校服采购不再是 “单向决策”,而是一堂让家长、学生全程参与的 “全过程民主实践课”。
严守质量 “生命线”,多地探索引发安全关切
“学生健康无小事,校服质量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这一共识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坚守。2019 年,民革中央提交的《关于推动优质供给,杜绝劣质校服的提案》,引发超 3 亿网民关注,提案中 “破除限价与地方保护、斩断劣质校服流通通道” 的建议,直指校服质量管理痛点。
“不能让校园周边的‘假校服’脱离监管。”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宋亚平代表强调,应鼓励公众举报制售假校服的违法违规行为,以 “重拳出击” 遏制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
近期,江西、辽宁、黑龙江哈尔滨、广东佛山等地推行 “全市统一校服” 政策,旨在提升管理便捷性,但也引发家长对质量安全的担忧。“甲醛、重金属含量是否达标?pH 值、色牢度、耐用性是否合格?生产企业有无专项资质和质量管理认证?是否落实‘双送检’制度?” 社交媒体上,家长的一连串疑问,聚焦校服监管核心环节,亟待教育、市场监管部门回应与解决。
企业跳出 “纯商业思维”,变身 “育人生态共建者”
“校服企业不能只把这门生意当‘买卖’,要把提升品质、守护孩子健康作为使命。”2017 年,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礼雅小学校长蒙兰凤的这句话,为校服企业划定了价值坐标。
事实上,校服企业的价值远不止于布料裁剪与缝制。若局限于 “来样加工、短期盈利” 的单一模式,便会浪费校服的教育载体属性。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深度融入校园育人生态,探索校服与教育哲学、美善价值的结合。
头部企业的实践颇具代表性:伊顿纪德通过 “新生美的第一课”“裁损耗料创意手作课”,让校服成为美育工具;哈芙琳打造校服文化展览馆,开展环保实践与游学活动;新益校服推出纺织品回收项目,传递校园 “绿色责任” 理念。这些企业以 “校园文化共建者” 的身份,以校服为触点,为优化学校教育生态贡献力量。实践证明,校服可成为文化资源、课程资源,与校园生活建立更深层的情感与意义联结。
十年间,中国校服从 “统一规范” 到 “特色育人” 的转变,既是教育理念从 “标准化管理” 向 “个性化育人” 升级的缩影,也是社会各界协同守护学生成长的见证。未来,当每一套校服都成为承载校史的 “文化符号”、培育审美自信的 “教育载体”,它将超越服饰本身,成为连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情感纽带,持续释放审美育人、文化传承的多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