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的这张照片记录了发生在今年1月份,西藏日喀则定日县6.8级地震,我们救援队第一时间赶赴了灾区,冒着余震、高海拔、低温这样比较艰苦的救援条件,在灾区奋战了近20天。”8月26日,深圳公益救援队队长石欣说,救援前特别担心队员不适应高原环境,后来队员们的表现都非常优异,高质量地完成了救援任务。
当时救援队得知灾情后,第一时间向应急管理部门申请,快速启动应急救援机制,队员们争相报名,第一次报名人数有120多位,很多人第一次没选上,第二次接着报,还没选上,到第三次又继续报。在救援期间,队员们帮助当地完成居民危房排查和贵重财产抢救,协助救灾物资发放和捐赠,深入31个乡开展灾情调查,为灾区孩子开展心理辅导和播放电影。
类似这样的救援还有很多。“就说近两年印象深的,有2023年2月土耳其大地震救援。”石欣说,当时连续两次7.8级强震。“有一栋楼塌陷了,据现场收集到的信息,有两名受困者压在楼体里,楼体非常不稳定”,如果施救,必须把横梁和几层墙体切开,打开一个生命通道,但经反复研判,切割横梁和破拆墙体风险太高,楼体随时会倾倒。“我们想尽各种办法还是没能接近,最终留下遗憾。”
2025年1月,深圳公益救援队在西藏日喀则地震灾区救援。(图片展现场展出照片)
2023年2月深圳公益救援队在土耳其大地震灾区救援。
2024年6月梅州水灾时,深圳公益救援队在灾区救援。
2025年3月缅甸大地震灾区,深圳公益救援队队员在现场施救。(以上灾区施救照片均由深圳公益救援队提供)
去年6月梅州水灾,救援队接到灾情救援求助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最先去的是平远县,但发现蕉岭县没有救援信息传出,我们判断可能灾情更重,就派出一个小队去了”,进去后,救援队就跟外界失联了,“没有信号,连卫星电话都不能用”。那个被山洪冲垮的村子现场只有当地的3个消防员和一些村民,“房屋倒塌了,只剩两面墙,消防员拿木头做了支撑,很危险”,队员们用仪器探测到还有人活着,就赶紧挖,同时寻找附近的高点试着跟外界联络。幸运的是找到了一个有信号的高点,后续十多名队员赶到,挖了大约三四个小时,救出了一位被埋了40多个小时的六旬老人。
“今年的缅甸大地震救援,也很激动人心。”石欣说,3月28日地震发生过去40多个小时,救援队就赶到了曼德勒,“早上6点钟到,分成若干个小组去搜,下午3点多钟找到一个坍塌地方有生命迹象,有三个人被埋,我们就赶快打通通道,一直到第二天凌晨1点钟,把人救出来了。”
说起救援队的队员,石欣说很多是普通市民,“唐云是一名滴滴专车司机,赴缅甸救援时,是他发现最后被救的那位被困125小时的幸存者”。从2008年成立到今年,救援队走过整整17年,现有747名行动队员,4000余名志愿者。今年3月,救援队获得社会应急力量分类分级测评——建筑物倒塌1级和山地搜救1级双一级认证。5月23日,石欣当选第九届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7月31日,该队获评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石欣说,荣誉是属于救援队的,是对救援队多年来救援工作的肯定。他最看重的是救援队的壮大和发展,“双一级认证代表着我们有能力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开展灾害救援,我们已开展了六次国际救援,未来也会继续做好应急救援工作,随时准备应对灾害的挑战”。
8月25日,队长石欣在深圳公益救援队总部办公室。(深圳特区报记者 潘康 摄)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小虎)